- 新闻中心NEWS
- 降价药品“死去活来”企业药商获利 患者遭殃
- 2009-11-04 浏览:2822 来源:本站
文章来源:新快报
每次降价,都有一种奇怪现象,列入降价行列的药品先从市面上消失,不久换个包装、名称重新登场,而且价格比以前更高。降价药品如此“死去活来”,获利的是药企、药商,受损的却是患者。
中国各地10月22日起正式实施调整后的药物零售价格,与现行政府规定的零售指导价比,此次约有45%的品种价格作了适当下调,平均降幅12%左右;约有49%的品种价格未作调整,继续按现行价格执行;还有约6%的品种适当提高了价格。
药品降价,这是一件好事,以前也出现过多次。但先前药品每次降价,往往都产生一种奇怪现象,列入降价行列的药品先是死去———从市面上消失,不久却被换一个包装、换一个名称,经过一番改头换面重新登场,而且价格比以前更高。降价药品如此“死去活来”,获利的是药企、药商,受损的却是患者。
当下,如何防止这种怪象重演,当注意三点:
一要实行低价药品生产补助制度。在德国,对患者需要而且价廉的药品,在招标确定生产药企之后,为了确保药企的生产量和供应量,政府建立了一种补助制度,当药品出厂价与成本价出现差亏时,政府就给予药企一定补助。同时,对这些生产低价药品的药企,在税收方面政府还给予适当优惠,让药企有利可图,从而保证低价药品市场供给的充足性和持久性。
二要严格审批药企推出的“新药品”。遭遇“降价死”后,一些药品之所以能变个脸“活”过来,关键是相关部门缺乏信息跟踪和反馈机制。如果主管部门能够从药品生产和经营的规律出发,牢牢把紧新药的审批程序,那么,低价药品的“死去”就不会那么容易,“活来”就更为艰难了。
三要加强构建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的公益事业属性。这些年来,一些被降价的药品之所以很快被市场抛弃,这与我国现行的药品生产销售制度密不可分。一方面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数千家,竞争非常激烈。为了生存和发展,当降价药品无利可图或少利可图时,药企让其“死去”就不可避免。另一方面药品销售渠道又往往掌控在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手里,这些机构大部分又被国有企业所垄断。这种垄断经营模式,决定了医疗结构在选择药品时的强势地位,出于自身利益考虑,他们当然愿意选择那些高利润的药品。而这也是国家多次发布药品降价令,消费者却屡屡在市场上难以买到低价药的症结所在。
所以,当务之急是让医和药两大体系彻底分离,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变成真正的公益事业,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、吃不起药的状况。
摘自《21CN》有删节
- 上一篇:刚性需求和医保扩容是09医药经济增长首因 下一篇:边振甲副局长在中国医药质量年会上强调:医药企业要时刻绷紧药品质量安全弦